中国足球又出招了! 就在大家以为足协要彻底改革教练团队时,他们却再次祭出了“外教 中方教练组”这个老配方。 这次的主角可能是两位重量级人物,范志毅和杨晨
这个消息一出,足球圈立马炸开了锅。 有人说这是走老路,有人觉得这是最稳妥的选择。
不管怎么说,这套模式在中国足球历史上可真是经久不衰,从第一位外教来华就开始用了。
说起来挺有意思,中方教练组这个设置原本是为了帮外教更好地适应中国足球环境。 可实际情况往往演变成“相爱相杀”的剧情。 就拿最近U16国足来说,日籍教练和中方团队居然闹到要动手的地步,这工作氛围也真是够紧张的。
不过足协坚持这个模式也不是没道理。 记得伊万科维奇带队时,他的外教团队连球员名字都记不住,训练课上看手机的时间比看球员还多。 这种情况下,要不是中方教练组撑着,训练课可能都得停摆。
现在焦点转向了范志毅和杨晨这两位热门人选。 范大将军的暴脾气在圈内是出了名的,但他在球员时期的成就确实让人服气。 杨晨则更沉稳些,留洋经历和管理经验都是他的加分项。 不过这两位大佬愿不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,还真不好说。
范志毅最近在综艺节目上混得风生水起,之前还说过“国足教练谁当谁挨骂”的话。 杨晨现在在管理岗位上也干得不错。 让他们放弃现有的事业来趟国足这浑水,足协得拿出多大的诚意啊?
更让人琢磨的是中方教练组的定位问题。 按理说他们应该是辅助外教的,但现实中常常反客为主。 有国脚私下透露,训练时经常能听到两种不同的战术指令:外教喊着要高位逼抢,中方教练却让先稳住防守。 球员们在场上简直左右为难。
这种现象在伊万科维奇时期尤其明显。 当时就有传言说,门将颜骏凌能一直首发根本不是外教的意思,而是中方教练组的决定。 这种微妙的权力平衡,让外教的战术理念很难真正落实。
而且中方教练组的稳定性也值得玩味。 外教像走马灯似的换,郑智这样的中方教练却能在五任外教手下屹立不倒。 这种“铁打的中方组,流水的洋帅”现象,让人不禁怀疑到底谁在真正主导球队的训练和比赛。
日本足球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彻底。 森保一上任后大刀阔斧地更换了本土教练团队,启用了更多有留洋背景的年轻教练。 这种彻底的新老交替,或许也是日本足球能快速进步的原因之一。
不过中国足球的情况确实特殊。 外教来了往往水土不服,语言不通、文化不懂,没有中方教练组帮着协调,可能连训练都组织不起来。 但如何避免中方教练组越俎代庖,这个度真的很难把握。
秋季图文激励计划